许 娅
全长19.38公里的成都一环路是中心城区资格最老的城市主干道,1969年建成,1986年迎来第一次改造。随着时代发展及市民出行的需求,53岁的一环路在2019年正式启动道路综合整治工程,以城市更新“留改建”为理念,围绕“城市记忆年轮环、市井生活体验圈、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打造愿景,通过生活街区、商业街区、文化街区和旅游街区成片有机更新来提升一环路周边功能业态。
截至目前,一环路形态提升已初见成效,业态疏导也有序推进。但漫步街头,全长19.38公里的一环路慢行系统,少有群众可以驻足休闲的街头场景。为彰显真正的“市井烟火味、成都慢生活”,建议从以下三个维度加强一环路的建设。
一、突出“蓝绿交融”营造舒朗空间。
一环路及周边作为成都较早的建成区域,城市形态相对成型,虽然沿线串联了青羊宫、百花潭、文化公园、浣花溪等,但整体绿化空间偏少。建议文化公园、百花潭等市政公园能拆墙透绿(参考人民公园的做法),打造无界公园,让公园和街区能够实现无缝对接,并在公园街面延伸区域增设休息座椅和休闲设施,营造花香绿意中的生活场景。同时,对街头小块绿地进行梳理,结合地块实际情况和载地文化,打造各具特色的微绿地和小游园,实现景随步移的公园城市小品画卷。
二、突出“人文关怀”实现便捷通行。
一环路作为慢行通道,除了以公共交通解决通达性问题外,更重要的是以步行道路串联前街后巷,建议在步行通道的建设上充分考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的使用便利性,按照《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路面铺装多用防滑透水性好的材料,并让无障碍设施科学嵌入步行通道,提升居民对人行空间的体验感,通过细节彰显成都的和谐友善。
三、突出“文脉传承”留住乡愁记忆。
一环路及周边改造重点之一是在后街子巷打造市井烟火气息的体验空间,这里既是社区居民交往交流、生活服务的主要场所,也是外来游客体验烟火成都的重要场景,建议系统整理后街子巷的地名文化、地域文化,挖掘背后故事,用新国潮文化的方式,实现现代场景和历史场景的交融,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打造网红IP。